武当|太乙|内功|养生|道家|站桩|静坐|修真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武当太乙内功交流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0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气调神大论----内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06-8-15 19:1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
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
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
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
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
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
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
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
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
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
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
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
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06-8-15 19:14:47 | 只看该作者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
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
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
序。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
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
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
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
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
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
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
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
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
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
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
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
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
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
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
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
伤五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
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
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
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
有天命。
3#
 楼主|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06-8-15 19:15:22 | 只看该作者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
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
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
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
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
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
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
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
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
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
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
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
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
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
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
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
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南
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
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
臭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
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
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
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
商,其数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
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
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4#
 楼主|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06-8-15 19:16:09 | 只看该作者
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
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
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
府。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
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
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
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
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
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
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天有四时五行,
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
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
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
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
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
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
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
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
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
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
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
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
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
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
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
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
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
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
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
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
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
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
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
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
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
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
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
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
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
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
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
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
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
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
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
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
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
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
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
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
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
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
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
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
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
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
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
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
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
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
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
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
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
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
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
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
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
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
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雩重>々,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
成也。
○阴阳别论篇第七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
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
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
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
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
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
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
死不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其传为索泽,其传
为颓疝。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二阳一阴发
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
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已。所谓生阳死阴者,肝
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
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
阳结谓之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澼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
谓之崩。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
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
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5#
 楼主|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06-8-15 19:17:02 | 只看该作者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
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
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
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
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
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
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
推之大之,其形乃制。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
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
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
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
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
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
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
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
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
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为气?请夫子发蒙
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
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
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
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
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帝曰:太过不
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
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
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
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
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
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
非常则变矣。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
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
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
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
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
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
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
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
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
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
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
决于胆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
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
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五藏生成篇第十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
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
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
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合五藏之气也。
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
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
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
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
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
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
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
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
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
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
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是以头
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
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月真>胀,支鬲胠胁,下厥上冒,过
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鬲
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
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
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
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
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
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
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
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6#
 楼主|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06-8-15 19:17:28 | 只看该作者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
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
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
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
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
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
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
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
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
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7#
 楼主|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06-8-15 19:18:24 | 只看该作者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
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
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
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
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
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
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
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
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
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冬胃微石曰平,
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
肾藏骨髓之气也。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
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
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
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
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
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
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
时及不间藏,曰难已。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亻亦。安卧脉盛,
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
中。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
藏见皆死。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
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
者,妊子也。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
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
也。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
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
短。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r
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
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
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
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
如水之流,曰脾死。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
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收缩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武当太乙内功交流网 ( 辽ICP备05002256号  

GMT+8, 2024-11-22 20:59 , Processed in 0.08058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