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太乙|内功|养生|道家|站桩|静坐|修真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武当太乙内功交流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6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拳学新编(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无情 发表于 2005-10-5 09:4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拳学新编   
----- 齐执度   著   

第一章   总论 --- 拳学述要
第二章   释拳
第三章   意拳
第四章   习拳六要
第五章   习拳阶段
第六章   桩法前论
第七章   浑元桩(一)
第八章   浑元桩(二)
第九章   浑元桩(三)
第十章   桩法后论
第十一章   养气
第十二章   论意
第十三章   试力
第十四章   运力
第十五章   对手功夫
第十六章   应敌
第十七章   琐论


--------------------------------------------------------------------------------

第一章   总论 --- 拳学述要
我国拳学兴自战国时代,以后达摩洗髓易筋两法参之于华佗之五禽戏,始汇成斯技。虽今门派繁多,其渊源一也。不论如何分派,总不出以拳为名。夫拳者乃拳拳服膺之谓拳。动静处中,能守能用,此尽吾人气质本能之道,非纯式套数专论招法之所谓拳也。
拳学一道,不可认为奇难事也,须知非常功夫多得自平易,勿论行站坐卧以随时随地均能用功,首要端正其身体,使意念空洞,凝神静气,扫尽情缘,寂静调息(乃养气之功夫,非作到孟子所谓“勿忘之境界”不能真有所得,尔雅云:勿忘勿念也。),以温养内外,涤除邪秽,筋骨气血不练自练,不养而自养,人之本能逐淅发达矣。初作时不论姿式之优劣或繁简,只看全体大小关节能否上下前后左右相互为用,以及神经支配之大意和气血之流行与调息所发之弹力如何。意以达到得力舒畅为止。察其神情,身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之撑持,又如在气浪中作游泳之动荡,毛发悠扬相依,大有长伸之意,气血如巨海汪洋之水,有波浪横流回旋不已之势,精神如大冶洪炉,无物不可陶溶,而身心好似渡海之浮囊,不容一针罅漏,此身心气血修练之要旨也。若是者,非涤尽妄念,动静不失于自然,未易有得。然无论如何去作,最忌身心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全身皆非矣。他如试力之均整,肩架之配备,发力之自乘(发力之自乘,是说明争力之作用),三角力之螺旋,种种之构造不一之力,又如浑元假借之一切法则,均不可忽,尤应注意全身枢纽之松紧,面积之曲折和遇敌时相接时间之利用,此皆非言语笔墨所能形容,愿学者以恒心毅力,研究探讨,自不难入法海而博道要矣。
第二章   释拳
近世拳术分宗别派,作法各异,命名无不以拳,而对拳之意义,实少研究,论者多就拳之字义而为之解释,或指握手为拳,或指练习勇力能徒手敌人者为拳,皆属泛论,未得拳之真义者是也。
芗斋先生解释拳义曰:“拳者乃拳拳服膺谓之拳,动静处中,能守能用,此即尽吾人气质本能之道,非纯工套数招法之所谓拳也。”“动静处中,能守能用”言即时得拳理,静守动用(静即动,动即静,其守用一也。)“拳拳服膺”,永保不失也,尽吾人气质本能之道也,即言拳理之所在。非纯工套数招法则辨歧途纳学者于正轨也。
芗斋先生复申明拳意曰:“拳之为拳,实不在于身体运动之形式如何,而在于筋骨气力松紧之作用,精神之指挥以及心意之领导如何耳。”习拳专重形式,是本末错认,攻其末而记其本,终无是处,非得其本者,不能言其践形致用之实学,故应机而发,因势而变,动无有误,其神妙莫测者,当非所谓专习套数招法者所能得也。
第三章   意拳
第一节   意拳倡导之意义
人身内外一体,意动一致,拳功拳理,只有是非,而不能分以内外,所以芗斋先生反对内家外家之拳名,并反对讲求不合实用之拳理招法套数。复为阐明拳理发扬拳学计,于一九二六年倡导意拳,拳以意名乃示拳理之所在,其练习方法重在站桩,以求实用,不讲求形式演变之套数,无论动静,皆以意领导,使意、气、力合一,以尽拳功争力之妙用。由此可知先生正拳名曰意拳。意在泯宗派内外之纷争,以存拳学之真义也。
第二节   意拳桩法
芗斋先生论意拳桩法曰:“拳学桩法,阴阳动静,虚实开合,胸腹呼吸与鼓荡皆不得分开而论,都是互为根用,不在外感之交杂,而在一意之应付,此谓之意拳也。”
第三节   意动之解释
意存乎吾人之自身,为心之动,其作用厥为自我,确实存在,不得疑之,习拳应先明此意,然后动静始能合于理,而有益于身。西谚云:“身体之发达,可促内心之发达。身体之损害,多为内心这损害。”如何使身体与内心得以发达而无损害?当求之于身心动用之合一。身心合一之动用,为健全之动用,应有之动用也。如何使身心合一?须知心之动用为合意,身体动用,即身心合一之动用,自是发达身体而有益无损之动用,此乃顺自然之需要,应机合理之动用也。意为心之动,而欲达此意,司命全身者为脑,脑为身心之关键,故知脑之于身,如军中之主帅,所以习拳先讲头直,意发动属之于自由于万全,不附带强迫之感情者也。吾人之动作顺乎自然,合乎需要,方为合意动用,为自由之决定,乃本能之作用。此种决定和作用,从属于个人,能感得而身受之者,亦惟其个人,不待言也。人身动用可分两种,合意之动用为有益之运动,不合意之动用为无益之运动。不合意之运动,心理学者谓之冲动运动,乃发于欲望之运动,非正规之运动;系因受到冲动后,由此冲动一变而为执意,由执意而引起之实际运动也。故谓冲动运动,反乎自然之运动,非出于自主(自由之决意)之运动,是为亡动。此种运动,动必吃力,吃力则血注,血注则血流失其自然,而神经为之伤害,故运动结果,心由此发生一种反射之冲动。神经梢端受到冲动,发生抵抗,同时生出反射运动,此种反射力量,最为强烈,神经中枢感到刺激,而受损伤。此种运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所以习拳切忌妄动和吃力,即不许有冲动运动也。
第四节   合意运动
合意之运动,心理学家谓之本能运动,是由意(运动神经觉察能力)来考察全身之需要,顺意之支配,而为运动,系出于自主,而顺于自然。所以本能运动是身心一致,合于需要之运动,有益无损之运动也。本能运动分有意与自动运动,有意运动,是基于心意支配之运动,作到妙处,则成为自动运动,不感觉受意这支配,而其运动,无有不合意者。习拳原为发达本能运动之工作,非臻于自动运动之境,不能得力得气得神,而入化境。
第四章   习拳六要
第一节   要知拳益
芗斋先生曰:“不学拳是不要性命的傻子。”言拳功对人身关系之极切要,能健身体养性命,人人应知此理,应习此拳,普劝吾人练习之理由,一语道尽。若使吾人知习拳之乐,习拳之益,致力于练习功夫,定有欲罢不能之概。误入歧途吃力努气伤及身体,是学习错误,非拳不可习也。
拳功如作到妙境,真得窍要时,在他人看来反认为不精熟、不好看者有之。故要知习拳为已,非为他人也,此防身养身贴骨之事也,更须平时一心存之于拳,蓄养气血,无论何时何地何事俱无不拳拳皆在操练,有时限之功夫,不如无时限期之功夫,纯正确切。所以有固定时间,而非广场不能练习者未必尽是也。
第二节   要明拳理
拳有拳之理,拳之法,拳之意,得其法、理、意,方得谓之能拳。故有拳法,而无拳理者非也,有拳理而无拳意者亦非也。拳之动其法不一,而有原理;动静变化,机神无方,出之自然,臻于神妙,盖由于一意之支配,得理尽法而成其用。所以习拳,理字最为紧要,理字须从规矩得来,能于规矩中将理字参透,方能有成。妙悟在已,学须自成也。习拳者得其理,然后方可与言气力;有气有力,而不合于理,非有用之气力;知其理而不能用于气,用于力,亦非真理。理与气合,气与力谋,动静合于理,则气为之用,而气力之神妙自见;然神其用者,还权之于意,故习拳之初,对其法、理、意,均须彻底认识,方有所遵循也。
第三节   要重桩法粗迹
世人多以拳为技,不什一习,岂根本之论哉?拳为吾人动之始基,其理简而明,其迹粗而显,其妙用在几微。故论拳理,言之深者,根于几微,言之浅者,本其粗迹。须知粗迹亡,其几微之理无以存,几微之理亡,其粗迹则非。夫粗迹者,极简极易之动作方法也。得此粗迹,即能变化无以存,几微之理亡,其粗迹则非。夫粗迹者,极简极易之动作方法也。得此粗迹,即能变化无穷。但非今之拳套招法也。拳之粗迹为何?乃桩法是也,岂可因其平易而忽之耶?观乎拳之功用至神者,无不由此一站生出也。习拳须先求下手及著实功夫之门,习拳下手处,站桩是也,久站乃为著实功夫之门也。舍此恐无真实下手处。故学者应以此教,必以此习认定在此,志向亦在此,终日乾乾奥蕴自得,教习之道不过如此,微乎!微乎!
第四节   要作体认功夫
习拳须知,“心传意领”四字,是得力关头,此四字系于体认二字中求之,体认是一种实行功夫,运用意之支配,发挥自身之智能体能之作用,将脑所接受者,使身体实行出来,以身验知,并以求其所不知者是也。要知心传口授,非真学真知;须得自已实行,方是实学实知。故习拳重体认功夫,乃易空想为实用之实功夫也。且精神气力之运化,非由体认不足自知自发自成也。
体认功夫有内省、外观、实验三要点,缺一不可,内省者直察自已之意象如何也;外观者内省自已,外观他人,以他人之表现,参证其内容,作内省之助;实验系合内省外观之所得,行之已身,而得有实效之事也。
习拳有得于师者,有得于已者;得于师者为规矩,得于已者乃循规矩,经体认,实得于身之妙用也。学拳不得于身,则规矩无益于已。
论及体认,原有力、气、神三步功夫。力、气、神皆体认功夫,分言之,则为拳功深浅之界限,合言之,心一气齐万力并足。力气神原有不可分离之性,三者实统基于一气,气调则神经之训练、血气之调理、筋骨之锻炼,均得体认之实功,故曰三步功夫也。桩法所示要点,皆为养此气而培人生之基也。
第五节   要去三病
习拳有三病:一曰努气,二曰吃力(即用拙力),三曰挺胸提腹是也。染得三病,则动静不合于理,拳功定难得力得气而神之于用,慎乎!慎乎!习拳吃力,是一大病。近之授拳者专以快、用力,教导初学者,误矣;教以快、用力,是欲其手足用力也。要知四肢用力,心身真劲力必淤结,久之为害甚大。于今学拳者应明此害,避之远之,庶几近之,而免入歧途也。
芗斋先生曰:“今之习拳者,多急急于拳套,用暴力以求迅速和美观,全身气孔为之闭塞,而于自身气血之流通,实大有阻碍。所有拳家凡用暴力是,无不努目皱眉,顿足有声。”是先闭其气而后用其力,至练毕则长吁短叹,急喘不止,伤及元气。所以往往有数十年功夫终为门外汉者,岂非用此拙力之所致哉?
第六节   要作实功
习拳忌好高求速,恐不达也。余某岁请示发力,芗斋先生告曰:“汝已能得环中味道,当能自信,对发力要领,恐尚未能领略,因发力种类甚多,无应用经验,敢断言不易知也,望加意用功,届时必将详告,现在即告亦不能懂,即懂亦不能行,虑有务高反低之病也。”又曰:“功夫宜恒久,朝夕操练,无时或已,得有新成绩,方是进步真消息。”语云:非有百折不回之真心,不能有万变无穷之妙用。芗斋先生曰:“用功觉得全身气血川流(身外有物),养神敛性,通体无滞,是初步功夫;若听得全身嘶嘶有声,无论行坐一触即跌人丈外,是中乘功夫;身外生气,光芒四射,如用目视人,其人如失知觉,然后渐入神化之境矣。”
第五章   习拳阶段
第一节   基础功夫   
人之力生于气血,自然发动,由内达外,故通畅气血,以锻炼筋骨为习拳基础,其法为站桩。站时须间架安排妥当,再从静止状态去整饬神经,调息呼吸,温养气血,锻炼筋骨之各项体认功夫,而使内外合一,以达拙者化灵,弱者转强之目的。
第二节   试力
前项基础功夫作到妙处,应继习气力之妙用,试力是其初步。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其所自发,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故试力为习拳之最大关键。
第三节   实用功夫
拳功作到全身舒畅得力,运用变化始能随机发动。至于快慢、虚实、与精神时机之运用,闭合、松紧、动静之互根,以及力量和假借之分析等,尚须实地研究,故习拳功夫,未可稍松懈也。又论习拳各段功夫曰:“练习桩法时,形虽不动,而浑身之筋肉气血与神经以及各种细胞,无不同时工作,若轮盘之旋转,快到极点,正是不动之动,所谓生生不已之动也。此学拳当注意之要点,一念之差,舍此正轨则终身难入门墙矣。”应敌时势如猿兔如龙蛇,而身心意力,都要含蓄,暗中分析对手究竟,须全神遒敛,随机而动,以待发之机,虽动用极速,亦有高低、左右、纵横之转移。而身心气血之悠扬飘荡,实动犹不动也。以上为基础实作两部功夫与动静区别之原则,其中间一段试力方法则太繁矣,兹简述一二:试力既不许有偏面力更不许有绝对力,首要体认全身之气力圆满否?光线锋棱与毛发接触否?气力能随时随地可以发出?自身之神与气,能否和空气发生应合作用?抬手动足,全身各处都如有敌欲相比较,外形尚无动作,而精神早已与之周旋。非如是,其力不能试得也,学者于此岂可忽哉!
第六章   桩法前论
第一节   桩法为操练全身之功夫
吾人一身,虽分身、手、头、足、五官百骸,内外原是整个一体。习拳操练者为人之全身一体,内外表里,身手头足、五官百骸,既不得分开讲论,更不得分别操练,拳理是非之分在此,而习拳能否入道亦在此。
意拳桩法是统一意志,统一动作,统一力气神之基础功夫也,乃统一全身发达增强力气神之法也。
拳为全身动作,五官百骸、十指四肢以及毛发各有轻重缓急之用,少一件即非完人,有一不动不足为万全之动。全身一致受命者,意之所使,心之所系,气之所运,神明之感,自然之应也。所以练习时,自习身、习心、习手、习足,须全身同时一致练习,不可分开,又不可偏重,尽其本能,统于一命。若各不受命,自为动作,是自为肢解,拳无能日矣。
第二节   应知自身之位置
习拳应先知自身之位置,吾人一立,戴天履地,而于上下、左右、前后、中,其所处之境,则天地四表而身居空气之中,此人人所晓,不待言也。习拳者,须首先求得自身之位置,其法当从本身以外四面八方回向自身看来,乃得中心,立基乃圆,得中、用中、妙用无穷。
第三节   须明动静曲直
习拳应知人之能生,在于能动。其动原出于静,静直动曲,一动一静,一曲一直(形曲而力直)拳理尽之于是。故习拳静以理其气,动以致其用,藉此气活吾血,强吾力,运动全身,事其所事。而其动静,互因互生,习拳者乃习此动静也。习此动静,须慎之于始,其始则由直而曲,由静而动。形曲力直,动而还静之时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求得之法则站桩矣。
第四节   习拳基础功夫为桩法
习拳站桩用意体察全身动静,功夫一到,当知如此一站,大有无妙不臻,无法不备之滋味。欲尽拳功之妙用,应先致力站桩之法。凡百运动皆基于此,此论实不我欺,故古人躬行实践,乃寻此滋味之唯一法门,学者宜致力焉。拳以站桩为基,以行动为用,基不固行无根,故习拳不可以站不如行,反是,即为自误,一身功夫须从根本作来,方属真实耳。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无情 发表于 2005-10-5 09:48:33 | 只看该作者
第七章   浑元桩(一)
浑元桩一为整饬立容(一名立势),立为拳功之基本间架,立时垂足尖外分,角度约六十度,要安安稳稳,气静神怡,应载天履地与天地合而为一之意,站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头”:居人体最高处,为一身之主宰,不宜倾斜,须用意上顶(领较确切),收颏挺颈而欲其直,似顶非顶,似被绳系提,要有领率全身之意。
“足”:两足放平,大趾外蹬,小趾内扒,脚心涵虚,脚跟微起,两膝微曲而上缩,使筋络舒展,不可吃力,足一吃力,立便不稳,要知吃力于足,必顶力于头,身体不舒,气力被阻,全身关节即不能灵活,又焉能求其站之稳定?故曰修容足重者,非吃力于足之谓也。
“闾骨”:为脊神经之壳,居人体之中部,为支配上下肢体之中枢。闾骨要正直,平肩下臀,收颏挺颈,心窝微收,使胸宽而腹圆松,自无扬头折腰、努胸挤背之病。
“手”:两手下垂,指欲插入地内,但须向上微提,使肘稍曲,以舒筋络,并有外撑内裹之意,平肩正臂腋下筋松,虚灵守默如能容球。
“齿”:齿轮上下衔接,不宜用力扣合,咬牙瞪眼乃最大毛病。
“舌”:舌尖微卷,接触上颚,似顶非顶,要领悟其有接引之意。
“鼻”:为气官,呼吸要匀而无声,气不可提,尤不可沉,匀静自然,为其要诀,气能至肃,调息方恰得其妙,切忌用口呼吸,犯之则气失其道,鼻失其职,易致疾病,不可不慎。
“目”:两目视贵平直,能不为物引(不他顾,不转睛流视左右),心意自然不乱。
“耳”:耳听八方,要用神凝。
第八章   浑元桩(二)
起以立势,立势站稳,使足向左右展开(横步),曲膝蹲身成骑马式,两手高提,使骨肉筋络平行舒展,气血川流,此桩功用在于通气增力,以及温养筋肉,训练神经,使各细胞无不工作,站时应注意下列各点:
“步”:横步展开时,两足尖向前平行站齐,不可前后参差,其距离按个人之足长短计算,以两足尖相距约一尺七、八为宜,开胯曲膝,静站片刻使身心安稳再举两手。
“膝”:开胯曲膝,骑马裆欲其低,不欲其高。腰向下坐,胯往回抽,臀前裹而胯外张(横撑要平),两膝扣合,有外撑之意。膝盖骨处力之生发,动用最堪体认,由膝骨至脚面,有由脚面至膝上撑之力,又有欲直立却被绳索将脚面与膝相连不得撑开之意。而膝盖骨以上部分,复有向上总提之力,同时更具有下坐之力,同时膝内曲,大小腿筋络有相聚之力,同时又具有相反之支撑力,此等力量生之自然,相等相乘,名曰争力,习拳功夫一到,力动情形自然领悟而知。甚难于讲述也。
“腰”:为人身上下四肢运动之枢纽,全身中线之所在,乃重心之所系,最忌腰背弯曲。头直肩松胯坐(臀勿前掀),则腰直而上下灵通一气。
“手”:两手高举,意在使筋肉伸展,而顺左右肩之方向,向左右伸张,两手要向前微抱,肘曲腕按五指离开向上伸张,此手势乃站桩基本姿式,两手姿式不论如何,筋肉与骨骸均系平行舒展,无拧裹力者,皆属于此桩所求。
“托式”:两手高提与心窝处相平,掌心朝天,指尖相对,两臂环垂。
“按式”:提两手于脐前,大指朝脐,掌心向地,指尖相对,两臂环垂。
(以上两式,托式小指,按式大指,离身四寸,两手指尖距离三寸,不可靠近。)
“推式”:两手高举,向前平伸后再使两手指尖相对,掌心向外,肘腕平行,形曲如弓。
“抱式”:两手平伸,使掌心向内,指尖相对,腕肘平行,形如抱鼓。
“提式”:两手下垂,使肘微曲,并微卷各指如提物状。
“举式”:两手高举过头,使肘微曲(不可紧靠头部)指尖相对,掌心朝天。手出五指不可紧靠,应行离开,求其活而得力也。各指卷曲,如抓如钩,虎口撑圆,而指尖抽敛,掌心内吸,有持物欲坠之意。掌心吐力,手指向外扩张,又如柔丝束缚,有不得伸展之意。而此种神情(亦是争力妙用)同时并具,出之自然,方得其妙(凡是任何桩法,形式皆是如此)。
第九章   浑元桩(三)
学习以上两桩后,继习此桩,仍起以立势,站稳再行开步,左右两足,前后展开(是为进退步),曲膝蹲身,两手环抱,横撑拧裹向前伸开,使筋肉束裹,骨骼无节不曲,是为钝形三角(即 90 度以上之角,不可有锐角),全身无有平面部分,更无绝对力。曲折玲珑,浑元一体,兼有以上二桩之功用。遇机施巧,应变无穷,便于实搏,精于打顾。站时应注意浑元桩一、二,腰膝两节所示要点及下列各点:
“步”:步大不灵,为步法要诀。开步时,前足进,后足随,两足最大距离约一尺二、三寸。言及动作,回旋不过七、八寸耳。若两足站于一直线上,不易稳固,须左右稍为展开,其宽度应以两肩宽度为准。
“手”:出手时,两手向左右伸张,均不过鼻,以保中线,高不过眉,下不过脐,前伸不过足尖,回撤不许靠腹,此乃最重要而不可违犯之规律也。又不许有平面处,无处不曲,曲处无不相乘。体认“八面出锋”一语,便得其奥妙。变掌为拳,五指相次如拧麻花,各指力一如婴儿之持物,要有紧捻密持之意(此握法击时易于发力),切忌死握,能不吃力于手,两臂圆活而气力畅达,手足相应矣。两肘曲如抱鼓,无论如何,变换手式,两肘要永久保持横撑力,勿使两肘忽而接近,忽而远离,失去其活动之空间(所应占之面积),与人以进击之机会。
“肩”:步法改变,而两臂否得力,全系于两肩。其要决为松肩,肩松则下垂,左右腋肋支撑其空间,如能容球,两臂得此空间,活动方能自如。再使心窝微收,胸虚背圆,肩得其平,浑身气力直贯于掌矣。
  “筋骨”:力生于骨,而达于筋,筋长力大,骨重筋灵,筋伸则骨节缩,骨灵则力实,伸筋腕挺(手足四腕与脖颈),则浑身之筋络开展。两肱横撑要平,有挽抱、开合、伸缩之力,两腿有提、夹、扒、缩、趟、崩、拧、裹之力,肩撑胯坠,尾闾中正,均不可忽。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运劲如弓满,发手似放箭,用力如抽丝,两手如撕棉。站此桩时,全身上下前后左右八方,并头与足,头与手,手与肩,手与胯,肩与膝,肘与胯等处处相应,如有交互反向之绳索牵曳,或有人互为推移,不为所动之意。实际并无绳索或人之牵曳推移,不过存意如是。若真作出好似有被牵曳及推移之状,则又误矣。是被欲望之支配,其动作不觉而已吃力,失于自然。站时从此体认,全身易于完整。久之当能作到八面之意,气力乃得中之也。人身动用既有其运动之空间,而其运动头、足、身、手各处所占之面积,因头、足、身、手各处作用之不同,而亦各不相同。至其争力作用与各处因应之关系,复因之而各异,欲明乎此,于浑元桩三桩中求之,自能得其奥妙,凡百运动皆由此基生出,岂可忽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收缩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武当太乙内功交流网 ( 辽ICP备05002256号  

GMT+8, 2024-5-3 21:31 , Processed in 0.07172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