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文始派太乙寒山七式内功解密
梁英杰
天山,作为中国西部的主要大山,横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位于中国境内长约1700千米。东西走向。南北宽250~300千米 。山地平均海拔3500~4500米,不少高峰在5000米以上。是我国最大的冰川区。由于地理位置海拔较高,气候条件十分的恶劣,恶劣的条件却造就了一个刚毅、硬朗的传统武术流派——天山派。
天山派的内功文化与其地域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恶劣的气候同样会孕育一种文化。雄鹰作为少数边远地区的民族崇拜物自然就成为武术文化的模仿象征。鹰的刚毅、果敢的秉性。不但造就了一方民族,也造就了一派内功文化.正是这样的一个文化也改变了武当文始派太乙内功文化的风格。
明末清初,是武当文始派太乙门内功文化风格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满清的侵入,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空前浩大的抗清运动。作为华夏武林界几大领军的武当文始派太乙门,责无旁贷的介入其中。也正是源于此次的抗清运动,导致了中华武林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在这场浩劫中,众多武术门派因此而被洗劫,甚至是灭门,从此在中国大地上消失。武当太乙门也遭到了灭顶之灾。明末清初,风起云涌的抗清运动席卷中华大地。身为武当文始派太乙门掌门的铁松子祖师本着爱国爱教的道教宗旨,毅然下山加入到抗清运动联盟之中,成为几大领袖之一。
为了确保抗清运动的安全,铁松子祖师忍痛割爱。将传承千余年的武当文始派太乙掌门令牌——太乙双剑令付之一炬。改为一套内功取而代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抗清运动逐渐的走向失败,最后一次大的运动失败后,抗清运动的主要力量损失殆尽,而领导者只逃出区区三人。他们分别是少林的一位禅师,天山的一位长老和武当太乙门的铁松子祖师。三人逃出后,少林禅师云游深山密林不知所踪。铁松子祖师与天山派长老一同相伴返回中原。然而在中原的各个城镇、关隘到处都是捉拿他们的通告。中原已无立足之地,在天山派长老的建议下,铁松子祖师随同天山长老一起远走塞外,到新疆的天山隐居疗伤。在疗伤的过程中,两人相互交流、切磋技艺。铁松子祖师以武当文始派太乙门的“太极拳法”、“一百零八式悬空点穴拳法”与天山派的长老交流互换了天山派的“寒山七式”“飞鹰八桩”“飞鹰掌内功行功八式”以及“飞鹰掌法”。两人在武学、内功等方面都得到了本质的提高,可谓是更上一层楼。与原武当太乙门的内功风格相比较,在原有的柔软轻灵、刚柔并济的基础上,又有机的结合了天山派刚猛、凶悍、强硬的风格。也因此丰富了武当文始派太乙门的武功技艺,由于内功文化的内容丰富与原有武当文始派太乙门内功文化已有所区别,故铁松子祖师将其称为“武当文始派太乙金门铁松子别派”.简称武当太乙门铁松派。由此武当文始派太乙门内功文化进入了最后一个发展的高峰。铁松子道祖这位武当文始派太乙内功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人物,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为武当文始派太乙门传承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卓越功勋。
天山交流几年以后,铁松子祖师下天山返回中原,准备回武当山隐修。然而,事与愿违,满清政府对于他们的通缉依然没有结束。武当山已不再安宁.中原不能立足,道祖以博大的智慧感悟未来的深厚道功,远走塞外,一路北上来到了东北长白山脉。在茫茫无际的林海之中,在漫天梨花劲舞的皑皑雪域,在松涛呼啸的原始深林之中,他老人家闭关修行,参悟道德、究竟佛理。感悟天地、自然的博大胸襟、道的虚空法界油然而至。内观醒神之后,为了保住武当太乙门千古文化不被灭绝,提出了武当太乙门未来生存、发展的宗旨“跳出三界、不问尘事、专心释教、守我真元”的“十六字”方针。后来门人为了纪念这一段关键性的转变,和铁松子祖师。用一首诗来形容和记忆:“长白瑞雪铁松翠,武当双剑彩虹飞。寒山一脉传佛法,佛道双修功理慧”。从此武当文始派太乙门内功文化以一个新的意境、新的内涵开始了新篇章。铁松子祖师为了确保武当太乙内功文化不被灭绝,特别提出武当太乙门铁松子别派的传承圣律:每代只传一人。武当文始派太乙门铁松派进入了一个长达三百年多年的隐迹藏痕的冰封时期。以下我们将分别介绍源于天山派的系列功法
一、寒山七式内功
源于天山派的“寒山七式”内功是上古仿生导引术的典型代表。全套内功由八个动作组成,以模仿白鹤从清晨到夜晚一天的活动形态而成。内景神髓十分丰富。突出体现了上古时期“参天地阴阳升降之变化,合日月星辰节律之玄机”的中心思想。以仿生学为主体,以经络学为应用,是一套典型集吐纳、导引、练形、仿生、开经、导脉、服气餐霞,神意与形体高度的结合在起的古老独特内练方法。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寒山七式”内功的突出特点:
1、天人合一《尚书纬》云:“七星在人为七瑞。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武当太乙门内功演练的宗旨就是“法分阴阳、和于术数”。“寒山七式”内功,每次只练七式本身的含义就是北斗七星的七修之数相合,而“鹤眠拜斗一式”就更说明了“寒山七式”内功与北斗七星的密切关系。通过内功心法的引领“七条阴经、七条阳经之真气按其固定节律周天运行”,则代表北斗七星统领身体”的古老法喻。在实际操习中还有更多妙境不可言表。只有实践者方能体会其无穷魅力。
清晨,随着太阳的升起,宇宙中阳气也开始生发,经过一夜的沉睡。白鹤也开始迎合宇宙中阴阳升降的规律,面向太阳引颈高歌而升起周身阳气。振奋精神开始了一天的活动。这就是“寒山七式”内功中“丹凤朝阳”的神髓意境。夜色降临,宇宙中阳气内藏,阴气纳阳,阳气内收于阴气之中,“鹤眠拜斗”而真阴潜行,这就是“寒山七式”内功一天之中,以宇宙自然界的规律为准绳。适时的行功运化体内的阴阳二气。集中体现了古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向往于天地相应、把握生命的理想境界。
2、阴阳太极学说:
太极者;无极而生。太极者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生两仪,一阴一阳就是两仪,故《易;系辞说》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人观天下万物之变化,不外乎由太极而生阴阳,
一阴一阳这个两仪又各生一阴一阳之象,也就是一分为二,生出四象,四象即少阳、老阳、少阴、老阴,是谓"两仪生四象"。四象之中各有一象就是阳明、厥阴。此乃天象六弥之象。
世间万物莫不以阴阳为类。天地、日月、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等皆分阴阳。人之生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五脏、六腑。一身之中,皆以阴阳之理为要。太乃大之极也; 极乃尽头之意。“就是至于极限, 无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了至极之理, 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 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退藏于心”“寒山七式”内功充分体现了阴阳太极学说。在行功时具体的体现在行功的时间、动作及心法中。“丹凤朝阳有神功,独领任脉法上升”丹凤朝阳,顾名思义,是面对太阳。太阳宇宙中真阳也,任脉人身中至阴也。在同一时刻两者溶于同一行功动作之中。以人之“鹤眠一法开督脉,回头望月观斗星”“鹤眠拜斗”顾名思义,白鹤安眠之时。以拜北斗为行功动作。在宇宙中,北斗七星阴也,督脉身体中至阳也。阴阳结合,天人结合,这种巧妙的将天地之阴阳与人体中阴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宇宙中阴阳二气升降天时为行功时间,以人体自身阴阳二气加以应对,从而形成天人、阴阳太极多重重叠组合的奇观境界。真是在中外内修理法中绝无仅有。
3、古典仿生学:从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为更好的繁衍自己的种族,就开始了对自然界其他生灵的探询研究。发现很多动物都有自己的特长,而这些特长恰恰是我们人类所不具备的。这些特长对于我们人类的健康生存确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于是最早期的仿生学诞生了。
古人把这种模仿其他动物的动作,应用在实际的锻炼自我身体的活动之中。就达到了养生防病的目的。早在2000多年前,《庄子•刻意》就写道:“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人,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熊经鸟伸”十分直白的告诉我们是在模仿熊的动作和鸟的伸展。
可见上古时期人们就把模仿动物的动作作为长寿养生的一种重要方法了。如果说,《庄子》所记载所描述的这种仿生养生法还太过简单,那么2000年后出现在天山的“寒山七式”内功就显得尤为精致细腻、丰富多彩了。
中华民族对于鹤的崇拜,可追溯到殷商时代。根据出土文物的记载,最早的鹤的雕塑出现在3200多年前的商朝武丁时期。武丁是商朝的二十三代王,他的妻子妇好曾率领13000人出征,可以说是华夏第一女将军,能征惯战为殷商王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妇好死后,武丁为了祭奠妇好的丰功伟绩,在墓中放了近二千件陪葬品,在众多的陪葬品中,值得一提的两件雕刻十分精美的玉鹤。玉雕的鹤玲珑可爱,皎洁光亮,安详似解人意,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东晋葛洪《抱朴子》有“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的仿生养生记载。“寒山七式”内功是模仿白鹤一天的生活动作的功夫。比如:丹凤朝阳一式:早晨,太阳初升,还有一丝晨雾在天空中飘散,在一个山坡上的松树下,一只洁白羽毛的白鹤,经过一夜的休息后,起来面对初升的太阳,引颈高歌。对未来的一天充满了美好憧憬。仿生意境之魅力足以让人心神向往、让人心醉。对于仿生学而言,仿生容易,象形容易。但是作为内功的修身之法,模仿的外形相似,只是门外之境,真正的象形仿生,则要求不但外形相似,而内在的神髓则更应该相似,或者相同,这就是阎老祖师所说的:“不但要形似,更要神似,要形神兼备,才能感悟其中神髓,才能感悟其中那百态千姿的无穷魅力。”所有这些均要依靠精妙的内功心法与恰当形体动作巧妙的结合才能完成。
|